氮化铝陶瓷是一种关键的热管理材料,因其优异的热导性和绝缘性,被广泛用作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基板。然而,氮化铝陶瓷本身不具备导电性能,必须通过表面金属化处理,才能实现电路连接与散热功能的结合。金属化层的结合强度直接影响封装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而结合力的核心在于金属在高温下对陶瓷表面的润湿性,下面由深圳金瑞欣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由于氮化铝以强共价键结合,而金属通常呈现金属键特性,两者在高温下的润湿性较差,实现高结合力的金属化面临较大挑战。目前,针对氮化铝陶瓷基板的金属化,已发展出多种工艺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机械连接与粘接法
该类方法通过机械结构设计(如热套或螺栓压接)或有机粘接剂实现金属与陶瓷的连接。其优点是工艺简单、实施便捷,但连接部位存在明显应力,耐高温和高负荷能力较差,应用场景较为有限。
二、厚膜法(TPC)
厚膜工艺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含金属粉末、玻璃粘接剂和有机载体的导电浆料涂覆于陶瓷表面,经干燥和烧结形成金属层。常用金属包括银、铜等低电阻材料,成本较低,适合规模化生产。缺点是图形精度有限,附着力较弱,难以满足高精度线路的要求。
三、活性金属钎焊法(AMB)
该方法通过在钎料中添加Ti、Zr、V等活性元素,使其在高温下与氮化铝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以金属键为主的过渡层,从而实现冶金结合。AMB工艺需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中进行,可适应高温环境,但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常用于高可靠性领域。
四、共烧法(HTCC/LTCC)
共烧法是在氮化铝生瓷片上印刷难熔金属(如钨、钼)浆料,共同进行高温烧结实现一体化集成。可分为高温(HTCC)和低温(LTCC)两种类型,其中HTCC更适合大功率应用。该技术可实现多层布线和气密封装,但金属电阻率较高,介电性能较差。
五、薄膜法(TFC)
采用气相沉积、光刻与刻蚀等半导体工艺在基板表面制备精密金属线路。薄膜法图形精度高,适用于高频高密度封装,但金属层附着力有限,常采用多层金属结构以缓解热失配问题。
六、直接覆铜法(DBC)
DBC技术通过引入氧元素并在高温下形成Cu-O共晶液相,实现铜层与陶瓷基板的结合。针对氮化铝润湿性差的问题,通常需对陶瓷进行预氧化处理,生成氧化铝过渡层,以提高结合可靠性。该工艺铜层较厚,载流能力强,但热应力较大。
七、直接镀铜法(DPC)
结合物理气相沉积与电镀工艺,先在陶瓷表面溅射种子层,再经图形化与增厚处理形成电路。DPC属于低温工艺,避免了高温热应力,线路精度较高,但镀层厚度有限,且电镀液污染较大。
除上述主流方法外,还有诸如固相扩散、自蔓延高温合成等技术也可用于氮化铝金属化。不同的金属化工艺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在性能、成本和工艺复杂度之间作出权衡,想要更多了解陶瓷线路板的相关问题可以咨询深圳市金瑞欣特种电路技术有限公司,金瑞欣有着多年陶瓷线路板制作经验,成熟DPC和DBC工艺,先进设备、专业团队、快速交期,品质可靠,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