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B(印制电路板)设计中,过孔(Via)是实现不同层间电气连接的关键结构。根据工艺、用途和结构差异,过孔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详细的分类与解析:
一、按结构分类
1. 通孔(Through-Hole Via)
结构:贯穿整个PCB,从顶层到底层完全穿透。
特点:
a. 工艺简单,成本低,适用于普通多层板。
b. 机械钻孔实现(孔径通常≥0.2mm)。
c. 需电镀填铜以确保导电性。
缺点:
a. 占用空间大,影响高密度布线。
b. 高频信号易因长孔壁产生寄生电感,影响信号完整性。
2. 盲孔(Blind Via)
l 结构:仅从外层(顶层或底层)连接到内层,但不穿透整个板子。
例如:从顶层到第2层。
l 特点:
a. 适用于高密度互连(HDI)设计,节省布线空间。
b. 需激光钻孔(孔径可小至0.05mm)。
c. 常用于手机、平板等消费电子产品。
l 缺点: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3. 埋孔(Buried Via)
l 结构:完全埋在内层之间,不暴露于外层。
a. 例如:连接第2层和第3层。
l 特点:
a. 进一步优化布线空间,提升信号完整性。
b. 需在压合前完成钻孔和电镀,工艺难度高。
l 应用:高端通信设备、服务器主板等。
二、按功能分类
1. 信号过孔(Signal Via)
l 用途:传输高频或普通信号。
l 设计要求:
a. 控制阻抗匹配,减少信号反射。
b. 在高频电路中需缩短孔长,降低寄生电感(如使用背钻技术)。
2. 电源/地过孔(Power/Ground Via)
l 用途:连接电源层或地平面,提供低阻抗回路。
l 设计要求:
a. 通常采用多个过孔并联,降低电阻和电感。
b. 孔径较大(如0.3mm以上),确保载流能力。
3. 散热过孔(Thermal Via)
l 用途:将芯片或大功率器件的热量传导至PCB背面或内部铜层。
l 特点:
a. 密集排列在发热元件下方。
b. 可填充导热材料(如铜浆)增强散热效率。
l 应用:LED照明、功率模块、陶瓷基板(如DPC工艺)。
三、按工艺分类
1. 电镀填孔(Plated Via)
l 工艺:通过电镀在孔壁沉积铜层,形成导电通道。
细分类型:
l 非填充孔:仅孔壁镀铜,内部中空。
l 树脂塞孔:用绝缘树脂填充后表面覆铜,防止焊接短路。
l 铜浆填孔:填充导电铜浆,提升载流和散热能力。
2. 非电镀孔(Non-Plated Via)
l 用途:机械定位或散热,无电气连接功能。
l 示例:安装孔、散热器固定孔。
四、特殊类型过孔
1. 微孔(Microvia)
l 定义:孔径≤0.15mm的盲孔或埋孔。
l 工艺:激光钻孔(如CO?或UV激光)。
l 应用:HDI板、IC封装基板(如智能手机主板)。
2. 背钻孔(Back-Drilling)
a. 用途:移除通孔中多余的铜柱(Stub),减少高频信号损耗。
b. 原理:在通孔完成后,从背面二次钻孔,截断冗余孔段。
c. 应用:5G基站、高速背板。
3. 堆叠孔(Stacked Via)
a. 结构:多个盲孔或微孔垂直堆叠,连接多个层。
b. 特点:布线密度极高,但工艺难度大(需多次压合和钻孔)。
4. 交错孔(Staggered Via)
a. 结构:多个微孔错位排列,避免垂直堆叠带来的应力集中问题。
b. 优势:提升多层板的可靠性。
五、过孔设计的核心考量
1.电气性能:
a. 高频信号需缩短过孔长度,减少寄生电容和电感。
b. 使用接地过孔隔离敏感信号,防止串扰。
2.热管理:
散热过孔需密集排布,并与铜层充分连接。
2.工艺限制:
a. 激光钻孔的最小孔径(如0.05mm)和深径比(通常≤1:1)。
b. 电镀均匀性(避免孔内铜厚不足)。
总结
从基础的通孔到高端的微孔和堆叠孔,过孔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PCB的性能、成本和可靠性。在陶瓷基板、高频通信或高功率场景中,需结合信号需求、散热要求和工艺能力,精准设计过孔参数,以实现最优电路性能。